流血的黄色录像

不理解的请google之,这是一部伪造的纪录片。
但我在其中看到了一种新的媒体渠道。和传统的电视剧或电影不同。我的想法是,一开始这个片子就是个骗局,但是通过事先的铺垫,让媒体炒作自己,使受众弄不清黑白,然后把出来澄清的过程也拍到这个所谓记录片里。最后记录片记录的是这真个社会对这个事件的反应和发展。互联网时代,什么东西都可以作假。访谈,发布会,枪手的独立调查,官方媒体的报道,等等。而大部分受众只会从搜索引擎的前若干个链接的内容去判断和接受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内容不方便调查,不涉及利益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容易信以为真。
一个精心策划的炒作能欺骗多久?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题材。
update 2018, 12年过去了, 导演张德托夫也已经没有消息,里面的演员也没有红起来的。片子在这里: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2jPCBm密码:9405 , 但没有全部,互联网留下的,仅仅是愤青导演留下的几条采访记录,如果他还活着,也已经成了一位中年人,当年的屏幕前年轻人们也都有了各自或好或坏的人生,人生的剧本已经演了一半多了。生活和电影一样的精彩,当年如导演般愤青的廖某人现在在搞着区块链,也已经拖家带口,希望每个人都好好活完自己这个剧本吧。

三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近日连观易中天品三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是的,波澜壮阔,英雄辈出,那个时代,是我最喜欢的时

代,这段历史,也是最引人入胜的历史。回想那个手捧三国演义陶醉其中的我,那个在电脑上的三国演义里实现自己的霸业的我;

其实是在和罗贯中笔下的历史人物们进行着交流的我,也是一个古往今来无数同样被这个时代感动的我。

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我觉得,中国不在于那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在于这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而中国人,则是在
这历史和文化熏陶下长大并被深深感动的一群人。因此,根据这个定义说,我一直是不觉得西藏人是中国人的,同理也apply到很多
少数民族。也许将来他们是,因为推广的汉文化,书籍和历史课程,但至少现在不是。而如果一个外国人从小在中国接触中国文化
长大,我也会认同他为中国人。因此,把一套上下五千年,一套四大名著扔给一个小孩,让他在学好语文课本之余常常翻翻。一个

中国人就这样形成了。

离题了离题了。。。。。。回到三国上。
中国的文化这么丰富,为什么我却对三国这么情有独钟呢?是一种英雄的精神,一种血腥味四溢的死亡崇拜。一如秋天赏红叶般的

死亡崇拜。这种英雄的气味,只能属于那个年代。一方面,只有冷兵器时代才能把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彰显,使得英雄得以出现,于

是才有了千里走单骑的关羽,有了长坂坡的赵云;而在那样的信息和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对人心和人性的猜度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战

略和战术,于是有了神机妙算的无数例子。另一方面,又由于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封建体制的独断,死亡,无论来自敌方还是内部,

使一个又一个的英雄倒下了。

还要感谢罗贯中和后世无数的说书者,学者,如易中天这样的人,他们从小说,传言或者历史里把这些英雄的很多言行挖出来,给

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气概,有聪明时亦有糊涂时的人物。当这么多的人物和情节放在一起的时候,三国,俨然

已经是一个永恒的世界,一个英雄的世界,这个世界将在一部分中国人的心里代代相传。

这个世界的独一无二的美,在于英雄的死亡,而且是大量的英雄的死亡。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忽然网上看到另一段战争岁月中的感慨:

人间五十年,与天相比,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梦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懊恼之情,满怀于心胸。
  ——织田信长

于是脑中出现的是大和剧《利家与松》里反町隆史的音容。
菩提者,大智慧之觉悟也。“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cause it’s too Factive to describe.(Factive = 佛教中的空)

 

 

 

 

浮世绘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延安东路上一个普通的红绿灯路口,我看到了许多不同的上班族,真实得如同电视里一样.是的,我没有写错,电视为什么就不能比虚幻的生活更真实呢?
 
有步伐坚定的中层白领,西装笔挺,目光稳定,同样硬而重的还有手中的提包.是不是对周围的一切司空见惯所以表现出稳重的感觉,就像大船一样?但是这种稳重让我闻到了死亡的气息.通过他稳定的视窗,我看到下属的尊敬和上司的赞许,却感觉不到心灵的跳动。
 
有身著宽松T恤或白衬衫的年轻人,斜挎着松软的挎包,目光游移,是未来的不确定让他浮动,对一切机会敏感却又不敢出击.
年轻,永远都是转瞬即逝.这样的成长故事重复不断,某种程度上又是一种延续.一如千年的月光下不变的对对恋人,充满了生命的迷茫和彷徨。我似乎闻到了汗水的青春和能量,以及恐惧下掩藏的脆弱。
 
还有一个快步走的中年女人,一看就是某机关的公务员。工作的轻松表现出的却是身体的臃肿。她在想的可能是儿子的成绩多于上海官场的震动。但在这个大都市的快节奏下,公务员也并非没有压力,压力来自未来。过去的准备是否充分到可以高枕无忧呢?她的小步频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小心翼翼,毕竟有一个家的负担,虽说家是爱心甘情愿的负担,何尝它又不是一种束缚呢?
 
最后是一个有气质的职业女性,气质得像商场的Beauty Advisor,又或者是某公司的前台。气质是这女人自我的表现呢?还是为了迎合男人而形成的社会标准呢?也许这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一种多数人内心同意的体现。consensus
 
人民广场边上有一对休息的老人,看上去是来上海旅游的。退休的生活与为社会主义大火炉添砖加瓦的日子确实不同了。他们在打着手机,也许是在给远方的儿子。而电话那头的办公室里,年轻人一边应着一边忙着看手边的工作。亲情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血缘和共同生活的经历在
丰富的现代生活冲击下是否容易被忘记?而这种淡忘也许其实是合理和发展方向。就如同试管婴儿和人造子宫出来的产品,在社会共养的成长模式下的亲情消失一样地合理,消失提前表现为淡忘,自然会和过去有冲突,因为营造这过去的基础过程仍然存在。
 
回到东体育会路,一家服装店映入眼帘,浮世绘,是为文名。
 
 
 
 
浮世绘 - yww325 - 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