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转载: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转载:Pimp My Code, Part 14: Be Inflexible!

http://wilshipley.com/blog/2007/05/pimp-my-code-part-14-be-inflexible.html

……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coding is that our task, as programmers, is to recognize that every decision we make is a trade-off. To be a master programmer i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se trade-offs, and be conscious of them in everything we write.

You’ve probably seen some variant of this, but I’ll show you my version. In coding, you have many dimensions in which you can rate code:

– Brevity of code
– Featurefulness
– Speed of execution
– Time spent coding
– Robustness
– Flexibility

Now, remember, these dimensions are all in opposition to one another. You can spend a three days writing a routine which is really beautiful AND fast, so you’ve gotten two of your dimensions up, but you’ve spent THREE DAYS, so the “time spent coding” dimension is WAY down.

So, when is this worth it? How do we make these decisions?

The answer turns out to be very sane, very simple, and also the one nobody, ever, listens to:

“START WITH BREVITY. Increase the other dimensions AS REQUIRED BY TESTING.”

大渡河峡谷古路村

古路村属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google之可得介绍及攻略无数,在此略过。大渡河,古称沫水,是岷江的最大支流,甚至比其干流还要长415公里。大渡河从丹巴开始,向南流淌,一路经过康定泸定等藏区,在石棉转向东流,经汉源,大峡谷地区直到峨边,乐山,在乐山市和清衣江一起汇入岷江,而这条岷江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和金沙江汇合,始称长江。现在人们把金沙江做为长江的干流和正源,而在古代,岷江一直被认为是长江的源头。大渡河是典型的藏彝民族大走廊,上游的康定和丹巴,代表了三大藏区(安多,卫藏,康巴)之一的康巴地区,而下游的石棉,汉源皆是彝族人的天下。少数民族在这条河谷里繁衍,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征。

汉源名称应该来自古时候的汉水,现在名叫流沙河。该河是大渡河的一条支流,从北向南,于汉源县城(县治富林镇)汇入大渡河。如下图(蓝色的为流沙河,红色为大渡河)

大渡河从汉源往东流,进入了大峡谷区域。火车站设在离县城往东近40公里的乌斯河镇。汉源火车站不在县城里,这也是因为成昆铁路,这条西南的重要铁路,并没有经过大渡河的上游地区,而只是在大峡谷区域才和它短暂碰面。对于更西边的大渡河流域的少数名族来说,尤其在二郎山隧道没开通之前,来这里赶火车是一条到成都的快速通道。

乌斯河火车站(汉源)开始,大渡河走了一个标准的“几”字型。在这个几字的一横的两个转角,分别是长河坝和关村坝火车站。而我们正是来到了这段几字型峡谷里。

 

流程记录:

我们十月二日下午5点从成都坐火车,经过约五个小时到达汉源站(乌斯河),在火车站边的旅馆住一晚后,第二天早上坐十点半的慢车到达长河坝火车站(简直和地铁一样。。。)下车步行一公里,即到“几”字的转弯处,有一线天铁路桥一座。沿桥下的小卖部右边一小路上山,三小时后(轻装)到达古路村。当晚宿古路村小学的申老师房间里(他人去汉源办事了),纯朴的村民请我们吃了免费的晚餐。给申老师留下了几本中国国家地理河一些文具后,第二天早上,我们往东边沿着山路走了一段(据说此路可直通峨边金口河),这条山路修在半山腰,离下面的河水有800米左右的高差,随着山体向大渡河伸出去而突出,经过山间的裂口时则凹进去直到两山接合的位置。如此曲折,因此卫星图上看到不远的路径据说当地人也要走3-4小时。短暂休息之后,9点半我们原路下山,然后同样地慢车回乌斯河,搭过路火车回成都。

我的gps导出的track(从一线天到古路村):

 坐标:

古路村里吃晚饭的甘先生(音)家:
经度:102.975030
纬度:29.305240
高度:1461.33

一线天铁路桥:
经度:102.954810
纬度:29.305730
高度:517.34

 

一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