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上海

从三十三小时的火车上下来,广阔的草原上长出一柱柱白塔,其中一栋竟然高耸入云。玻璃窗外朔风不再,
温润的气候下滋养着白皙的香肩,一如弯腰生火的藏族阿妈露出的后背皮肤般耀眼。空旷的原野上大力的马蹄和
凶狠的喘息变成了汽车马达稳定的转动声。自由和奔放不再,整洁的衣衫下也不再有散漫和野蛮的性格。
不变的是信仰,同样的事情不因为海拔而减少。即使人们信仰的成功道路方向有所不同,但这并不能使
香格里拉酒店里演讲的气质高雅的SAP某高层lady区别于拉卜楞寺内念经的神秘森严的大师。They share
the same passion.
 于是一切再次高度统一起来,相同的不仅仅是信仰,还有性格,行为。都是如此的一致,一致地
接受着因缘的作用,同是劫灰过往客。此外,更别说表面的物质的东西,比如城市和草原,设施和气候的差别,等等这些所谓
的差异,物质下的相同和相通,已经明显到了不可能被忽略的程度。
   打开电视,生活时尚频道的电磁波被我的大脑所吸收,正如古老的藏族歌舞和经文。太多太多的相同,
使世界的运作变得简单明了。于是我可以说,任何上海的事物,不管多么复杂的组合,离开表面一些,就可以在
底层找到同样存在于青海的事物,反之亦然。
于是青海=上海
推广开来,还需要我多说吗?色即是空,永远是生活给我的启示。
青海,上海 - yww325 - 程序员

Paradox

前注:这篇文章其实写的时间比上一篇要早,只是之前一直觉得如果发布出来别人肯定看得莫名其妙,所以没有release.今天想想,看不明白也罢,反正是自娱自乐,留个印记。我的地盘我做主。Copy+Paste而已,Just Do it.
 
 
 
 
没有了主机风扇的噪音,没有了音箱的电流声,悠悠地音乐从安静的收音机里流出。
简单的生活,往往确确实实地能给人以简单的快乐。
然而,同样简单的道理。虽然明了,却容易被喧嚣的尘世干扰而暂时忘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在身处其中时能感受的道理在另一个位置的我就会被蒙蔽–即使我早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以及知道自己会被蒙蔽,以及知道自己是知道自己会被蒙蔽的。
所以,我是心甘情愿地掉到了这个坑里。这,也是我逃脱不到的因缘吧,中三毒太深,只能这么说。
好了,转入正题。即使是已中毒不可医,也要在我有一口气,头脑清醒时把所得记下,也不算枉费此生。
题目是Paradox,英文解释,似非而是之物事。回顾我这半生,唯一自豪的,无非是执著于理想,思想不止。而如果说是否有所得,似乎又没有什么。
但是长时间的不放弃,自然是有所回报的。
是什么呢?是对很多东西的否定,但又有对很多不被主流肯定的东西中蕴含的东西的肯定。同一件物事,真理不止一个。世界美妙之处正在于此。
好或者坏,对或者错,事实上在世界的最本质最原始的一些问题上,没有这样简单的二元答案。有的,只是这个矛盾在更底层的道理上的统一。
这就是Paradox。
经过几年后又读余秋雨的散文,仍然略有所得。他在前一篇文章中把南通状元张蹇经商和文人骆宾王的起事当作Paradox,因为他们做了和自己的生活背景
似乎有冲突的事情,似乎他们的因缘不足以带给他们做这些事的因由。我知道,这一定是因缘中的Paradox在发挥作用,有旁人看不到的因缘蕴含其中,发挥
作用。造就了这样的Paradox人生。
而在余秋雨的后一篇文章中,西湖上的名妓苏小小又何尝不是Paradox?她能够把这一行干得这么得人心,被后人念想,如果仅仅是唾弃而没有美好的东西,是
绝对不可能的。同样地白娘子也是Paradox,不管她身份是什么妖魔,可以得到什么道行,那种不顾一切地追求一件事物的决心和行动足以让世人叹服,即使
追求的东西是萎缩怕事的许仙。所以,在不一定正确的事物背后隐藏的伟大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代表的真理。虽然有可能被藏得很深,但仍不能被磨灭分毫。
That’s Paradox.
佛洛伊德把梦解释为对日常生活中不被满足的欲望的释放。而人们说的梦想,我认为就是长时间的清醒的梦,一个伴随一生的梦。所以它所满足的,就是世上被埋
得很深的真理,作为人真正想要而不能得到的物事。也就是Paradox.
我想,既然我能看得更深,那么简单的梦想,应该不难实现了吧。
问题是,人永远有梦的,而且不会变少。只是更深了而已。
 
 

武陵人

 武陵不是天国,但在武陵的痛苦中,我会想起天国,但在这里,我只会遗忘。忘记了我自己,忘记了身家,忘记了天国,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权利。
–张晓风《武陵人》
        一个四十年代出生的女人的这段文字,通过从桃花源里毅然返回的武陵人之口,道出了一种“对神仙洞府的超越”。
        我感到了很大的共鸣。
        反而到了今天,2006年的时候,在铺天盖地的NIKE广告里,当那个玩滑板的男孩用京腔说出“其实我一直追求就是两个字,快乐”的时候,我感到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快乐崇拜。我感到的是失望。
        且不去讨论这个广告为了讨好受众而大大地降低了“Just Do it”的所能承载的内涵,也许NIKE本来就只关心口号的适应性和商业价值而选择了这么一个通用的词组。 
        我这里想说的,是切身体会到的大众对快乐的追求–我看到的,是一个崇拜快乐的社会: 有人从电子游戏中追求快乐,有人从感情游戏中追求快乐,有人从学习工作中追求快乐,有人从等级关系中追求快乐,有人从户外极限中追求快乐,有人从散布爱心中追求快乐……
        且不说孰高孰低,这年头,追求精神的鄙视追求物质的,玩特立独行的鄙视循规蹈矩的。这样的分别心我已经见得太多。
        我这里想说的,是这些可以定义的快乐,是不是真的值得追求?
        展开来说,对这个世界的本质的思考,康德把基础建立在绝对精神上,宗教建立在上帝或真主或大神,科学家更是建立在假设之上,假设过去世界发现的定律在未来的时间里仍然有效。基本上,这个假设works.于是,人们在崇拜科学后忘记了去思索,忘记了去超越。只剩下休谟在无助地呐喊。
        只有佛教把基础建立在一个不同的东西上,这就是空,是背后的因缘。有了这样的基础,对快乐的解释自然水到渠成,快乐崇拜也在轻描淡写中化解。
        我不崇拜释迦牟尼,但我感到了和他的共鸣,正如感到和张晓风的共鸣一样,正如感到和弘一大师的共鸣一样。
         这个世界是伟大的,但是这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渺小的。
         也许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一时也Google不出来,但当它出现在我的脑中时,又何必去追究其来源呢? 
          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问我快乐不快乐,我只能模糊其辞。那么,下次不如套用武陵人的话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