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的境界

一个人过河,见船夫在深渊中把船撑得很好,很羡慕,问船夫能不能学,船夫的回答是:能学,要是你会游泳就能很快的学会;要是你会潜水,那么即使没见过船也能上来就能撑。

这就是一个经验的问题,其实技巧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人本身并没有聪明与否的差别,无非是经验和阅历的不同,让他们能够在合适的岗位发挥出自己过去的背景的优势。而为什么会游泳和会潜水就能有优势呢?这就是是心态的问题,经验往往能让人更专注,专注于合适的,需要使劲的方向。就如同那个做钟架的木工,为了达到忘名,忘利,忘我的境界,需要斋戒。而经验仅仅是减少了人专注的难度。

其实世间事就这么简单。专注,忘我,为做事而做事。就能做到最好。这就是庄子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经验,如何专注,当然,这也是经验。。。

庄子生死

今天看于丹庄子心得,讲了一个爬楼梯的故事:两个背包袱的人晚上要爬80层电梯坏了的楼。爬到20层的时候,他们觉得太累了,就决定把包袱卸下寄存了打算以后来取;爬到40层的时候,两个人开始互相埋怨对方没注意电梯坏的时间通知;爬到60层的时候,累得已经没有力气吵架了,同时也开始安静地爬;爬到80层的时候,开始觉得享受这个锻炼的过程,很有成就感。可是忽然发现,钥匙忘在了二十层的包袱里了。。。

这就像人的一生,前20年是背负着梦想和希望的。到20岁的时候踏上社会,发现太累了,就把理想和希望的包袱放下了,甚至没有打开看一看。40岁的时候,家庭和社会的经历让人疲惫,开始埋怨身边的人埋怨社会。60岁的时候开始已经习惯了,懒得吵架了,安静地走人生路,忍让,坚韧。80岁到了,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梦想还在20岁的包袱里,可是再也回不去取了。

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过的。也有的人,在20层的时候,就连把自己连同包袱一起放下了,不爬了。有的选择了自杀:有徇情的,有工作学习压力大的,等等。还有的,是另一种选择不爬的人,他们消极处世,浑浑噩噩,生不如死。

无论是不爬的人,还是很累地爬到80岁发现没带钥匙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结局:进不了家门,没有一个自己本来要回的归宿。死亡本是每个人都要回去的归宿,为什么有的人带了钥匙,有的人没带。为什么有的人坦然,有的人彷徨。钥匙就在包袱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吗?

庄子的钥匙,是能看透生死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本来就有的东西。现代人可能有很多忘掉了。因为生活太繁忙,爬楼梯太累。我希望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希望能受教于生活和世界更多。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钥匙,希望不要丢掉。

一个很好的庄子网站

有些庄子的古今对照翻译,现摘几篇:

http://www.zxsyd.com/Article/Class2/Class11/Class13/Class32/zhuangzi/200606/1561.html

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庄子给出了外化的处世之道。

这里我觉得“出”除了有表现外露之外,还有出格之意。即违背自己内心的道德。

 

http://www.zxsyd.com/Article/Class2/Class11/Class13/Class32/zhuangzi/200606/1585.html

庄子的无为思想和佛学的缘起性空的说法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

 

http://www.zxsyd.com/Article/Class2/Class11/Class13/Class32/zhuangzi/200606/1573.html

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故今-不死不生

这就是道家的修行之道。类似于儒家的格致齐正,修齐治平发展道路,但却是在不同的领域。当到达最后的境界,和印度教对湿婆(Shiva)的崇拜一样,万事万物之道,在于毁与造的统一。这其实和佛教的不住,无常的观点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