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成熟的4个标志

 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可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况且,一种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离不开成熟。  

1、”轻视异性”  
  
  能够“轻视”异性,不把异性当回事,这是成熟的标志,所以把它放在第一条,因为它是人生迈向成熟的第一步能够不把异性当回事,这对于人们、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困难的,唯其难,所以它才成为一种成熟的象征。  

  这里说“轻视异性”,不是指性别歧视,它既指男人不要把女人当回事,也指女人不要把男人当回事。肤浅的人可能会有肤浅的疑问:不把异性当回事,这,这能行吗,这不是太无情了吗?其实,这里说“轻视异性”,主要是指能够用一种平和、健康、冷静的心态理解和交往异性。轻视,不是拒绝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情,而是拒绝见到异性就心惊肉跳骨头软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现。  
  
  少男少女天真单纯,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神秘感,而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一天你会明白男人不过如此,女人也不过如此。我们可以对异性怀有好感,而不必好奇神秘。这神秘感好奇感将导致人们情绪的起起伏伏,为之欢欣鼓舞,为之痛不欲生,为之幸福,为之痛苦。也许恋爱中的人们不能保持应有的清醒,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也能常常见到人们在异性面前的种种失态。不把异性当回事,不是让你对生活失去热情,而是少一些失望,少一些伤害,以及能够表现得自然和从容。  

2、否定自己
  
  否定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是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也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否定自己是深刻的思想活动,是出于对真理和对自我的认知,而不是妄自菲薄和自轻自贱。否定自己是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触景生情”。只要你时时地反省和面对自己,你就会时时地否定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否定自己同样困难,人最容易自以为是和固执已见。  在真理面前,没有谁有资格自负。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最需要改变的可能就是我们最坚持的东西。

  可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总是对的,把傲慢当作成熟,把固执当作个性,最后只能是“追悔莫及”。其实人们的认识本就浅薄,再加上一切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你们如何能够不改变?事物在变化,时局在变化,真理也在变化,这就要你们不断在改变自己原来的认识,否定自己曾坚持的东西。    

3、学会宽容
  
  宽容不仅象征成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幼稚的心从来不会宽容,他们偏激、暴怒、盲目行动、“疾恶如仇”,而且自己却屡犯不可“宽容”的错误,他们追求完美,却并不明白自身所存在的缺憾。另外,暴君和强权也从不宽容,他们心胸狭隘、噬血如命、杀人无数,最后,愚蠢只能导致他们的覆灭。  
  
  盲目追求抽象的正义,使“敌人”的观念在人们心里得到强化。实际上,没有谁是天生的敌人。记得哪位作家说过,一片落叶不经过全树的允许,是掉落不下来的。同样,一个人所以沦为了罪犯,并不仅仅是个人之过,整个社会都是有责任的。况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所以敌人、罪犯都不过是权势强加的人为的定性,而并不是根据正义的标准。  
  
  宽容不是容忍,因为容忍仍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这种并不明智的情绪其实是暗暗跟自己过不去。生活的阅历、生命的体悟,构成了宽容的前提与基础。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这体现了对人性缺陷的包容和理解,因此,宽容不但是一种成熟,也是智慧。其实,这“不宽容”也是值得宽容的,因为他们的幼稚。伏尔泰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4、重视简单  
  
  从思考能力的角度讲,成熟的标志就是对“简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把简单看作简单,或者说,不再轻视简单。真理就是简单的,而这简单的真理就是在平常的朴素的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从简单处寻找和发现真理,你就得到了最深刻的真理。  
  
  无知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什么都不瞧在眼里。无知的人以及少年最常说的话就是:我懂、我知道、这太简单了,如此等等。在一个有思想和有探求精神的人那里,没有什么是简单的,尽管他们能够举重若轻。一个苹果的落地,科学家能够思考到天体运行的规律,一粒简单的沙子,哲学家可以通过它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理论学术的建立,是在简单、原始概念之上的;思想的产生和深入,也是来源于人们对朴素世界、简单问题的深入思考。恩格斯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好,他说哲学的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哲学(深刻的思维)就是来自对于简单事物和朴素世界的思考。如果真正懂得了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复杂。  
  
  因此,你若想寻找真理,就不要轻视那些你所轻视的简单的事物,就要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习见的事件中领会和获得并不寻常的道理。

节选转载: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转载:《新周刊》:抱歉,你不能不知道24小时信息狂

7:00 十面埋伏

  在你起床后的5分钟,你的身边就布满了似是而非的危险品:SK-Ⅱ神仙水(报纸说有质量问题)、包子(谣传有人用纸箱做馅)、可乐(传说杀精)、牙防组推荐的牙膏(牙防组被撤了)、香蕉(短信说能传播病毒)、猪肉(背后是5300点的股市和高涨的物价),你不敢让女儿陪你一起看早间新闻(英国科学家认为女童性早熟和看电视有关),踌躇要不要打开手机和电脑(英国精神病学家格伦发现忙于敲打计算机或手机键盘的人会导致智商下降)。

  你睡眠不足而精神焦虑。你记得有日本调查显示,在睡前上网或看电视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感到睡不够。但你还是打开了邮箱——网络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电脑好像成了你的一个器官;你不相信无知者无畏,但起码发现一个资讯狂总畏首畏尾。

  9:00 信息焦虑症

  在度过了30分钟公共汽车车载电视的喧嚣,5分钟等待电梯时分众媒体的广告轰炸后,你终于到达了公司,但早晨的会议你还是在紧张中度过:一个新同事站起来阐述创意,夹杂着一些你闻所未闻的新名词,这些词让他的发言如此不同凡响,你马上陷入了强烈的危机感中。

  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一份报告称:10%的工人由于信息过量而情绪低落。英国的调查结果是30%的工人有与工作有关的精神健康问题——虽然你的大脑在1/10秒可以接受1000个信息单元,但每年通过电子邮件在全球流通的信息量超过4千亿兆字节,相当于4万座大型图书馆。

  资讯解读专家理查·伍尔曼告诉你,“资讯焦虑症”是一种身心障碍。信息消化不良足够让你拥有自我强迫感和紧张感,头昏脑胀、心悸恍惚、胸闷气短、精神抑郁、烦躁不安、痛经都是可能症状——获得这个资讯,你马上陷入亚健康状态。

  11:00 和垃圾机器人聊天

  你打开MSN,警惕着Jane、Vincent、Vivian、David、Fenny等常用人名,警惕着“幸福总是相似”、“我换MSN”等不起眼的MSN名——各种交友的网站频频改换各种名称要你添加为联系人,最后你发现你聊了一个上午,只有与MSN垃圾信息机器人的通话记录。

  你的手机也没有闲着。购书网站根据你过去购买的图书,不断向你推荐你最不喜欢的书目;各种中奖、办证、谋杀犯雇佣的信息充斥着你的手机短信;当然,你最好不要欠债,否则“呼死你”软件足够你受。事实上你早已忍无可忍,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五)项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成为了你的手机自动回复短信。

  信息时代预言家奈斯比特曾说过:“在信息社会里,没有控制和没有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反倒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现在,中国有网站正贩卖“刚从证券公司内部”获得的股民名单及资料,一同被叫卖的还有全国各地的老板或车主资料。在不断的信息交流中,你的姓名、性别、地址、邮编、资金、电话都不是秘密,以致你一买房子,房产中介就来按门铃;一生孩子,奶粉推销员就上门——个人信息的失控,让你如同活在荷兰红灯区,和这个用金钱交易的商业社会不过隔着一层玻璃。

  13:00 活得像一个标题

  据说在美国怀俄明州,若想让大学生去看一看传单,比如“即将到来的面包促销或学生自治会的会议通知”,最有效办法是以下面的话开头:“性、性、性;喔,终于引起你注意咯……”但在中国,为吸引眼球你还得学会嵌入式营销、浸入式营销、裸体视频、写“软文”和做马甲。在Web2.0时代,你不仅学会了做视频剪辑师和BBS现场记者,还学会了做编辑——用“史上最牛的XX”、“你不得不知道的XX”、“独家披露:XXX”做标题,带着“偷拍”、“性感”等关键词,足够让你的帖子化腐朽为神奇。

  《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本导游指南明确地说:千万不要让一个沃贡人对你念诗……有时候,网页标题下的无聊内容正如丑陋的沃贡人在深情并茂地念起《关于一个盛夏清晨我在自己的腋窝里找到一小团绿色灰油的颂诗》一般。有人抱怨:“因为信息的饱和,我们对任何不新鲜不惊奇的事情变得提不起兴趣,而恐怖主义却因为通讯的极度发达而瞬间传遍全世界。”

  15:00 资讯导致的同性恋

  打开MSN,会自动弹出当天的新闻八卦;听Gwen Stefani的歌,发现歌词在秘密宣传L.A.M.B牌手袋(她设计的时装品牌);即使休息时玩连连看,依然会有弹出广告——你发现大家都找不到的“Web 2.0盈利模式”就是骚扰你——无论你是否想知道,这些资讯都会以各种方式呈现给你。

  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中产阶级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约会,只是为了赶时髦;这个信息轰炸的社会,显然让小孩和文化都变得庸俗——“在排炮般的猛轰之下,任何反应都不可能长期敏锐。”他以此批判一个长腿丝袜广告,认为广告中无处不在的裸体,既对男人培养理性的鉴赏力毫无好处,对“现代姑娘”来说,也只会让她们认为“腿与汽车的散热器的工艺一样重要”。广告带来的恶果可以很严重:“性爱的极端的行为主义观,把性体验简化为力学和卫生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肉体欢乐与生殖的分离,必然是同性恋。”

  17:00 看晚报没有用

  1954年夏天,人类才刚刚发明了仓库般的电脑,电机工程师Vannevar就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一篇题为《我们可能这样想》的文章,里面写到“有一些工具即将出现,这些工具将使人类能够接触并掌控经年累月传承下来的知识”。

  2007年夏天,你想起1961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描述21世纪:“《未来时报》一个小时出四版,真的叫‘时报’。现在‘信息’越来越多,他们准备改成《未来分报》——每分钟出四版。”可惜,现在你已经不看晚报:你看完网络一天产生的消息得用4年时间,而一份《纽约时报》说的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的经历还要多。

  新闻排山倒海,你总也看不完,总有太多想看的;你看得越多忘得越多,并发现看了半天仍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看什么。25年前,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大趋势》中向世界大声宣告: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工业社会已开始被信息社会所代替;25年后,你最想诅咒的人就是他。

  19:00 常识穷人

  你的家有两台电视与两台电脑;电视机对于焦虑的你来说主要用于换台;电脑的BT和电驴让你没兴趣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变成了流行话题;在这种快速转换中,你遗忘了父母的生日,你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无所知。

  那些熟悉网络小说情节与娱乐八卦的大学生必须看了话剧《屈原》才知道原来屈原是湖北人。新闻发布的平台开始被MSN、QQ垄断,报纸也从网络摄取话题,但即使你面对厚厚的报纸和中国的特色门户网站,在7点钟,也只看娱乐版——当周杰伦不知雷锋是谁、李宇春背不出杜甫名句、刘晓庆帮曹操统一天下、杨丞琳不知抗日战争打了8年……无知的你为明星不好好读书的悲惨下场独自偷乐,对自身曾经犯下的常识错误一无所知。

  据说美国出现了神秘“拒电族”,抛弃电脑与手机——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在莫提默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早就告诉你,被媒体精美包装的资讯,让你根本用不着自己作出结论,疏于思考的你最终将沦为思想穷人。

  21:00 圈子恐怖主义

  如果说数码相机能制造垃圾贴图,网络能产生瘾君子,那罗嗦则是一种罪行。表述简洁这一义务成了现代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但在属于社交的9点,你还是得面对话痨、前男(女)友、闺蜜、表姑、同事……小心这些人,他们总抓紧聚会时间和晚餐时间向你散步谣言。“谣言是鸡蛋,真实是石头。”但谣言这种东西,能让瓜市震荡、瓜农流泪;在熟人社会,如果你是那个让人讨论的西瓜,估计下场也差不多。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传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的一圈一圈的波纹,被波纹所推及的就产生关系。诺贝特·维纳在著名的《控制论》一书中说过信息社会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由于社会成员之间互相不通声气、极少交往比较安全,而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熟人社会,显然会形成“雪崩式”的崩溃。

  熟人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推进,但这丝毫不妨碍一个话痨在你工作繁忙、不想倾听任何秘密的时候向你倾诉,事后还要接受他的怀疑;也不妨碍知己(闺蜜)向你密告时,让你发现现男(女)朋友正和你某某上司有染——谣言或小道消息破坏你的心理健康,但在熟人社会迈向全面解体之前,你还得忍受。“抱歉,我不想知道”一定要说得够快,足够在别人话匣子打开前30秒就将它按住。

  23:00 “我”到哪里去了?

  一天过去,你突然发现:“我”到哪里去了?让·鲍德里亚说:“我们的后现代似乎非常可能变成一个精神空虚和文化肤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社会实践被无尽地重复和拙劣地模仿,世界被分裂,个体遭异化,个人没有任何自我感或历史感,仿佛是成千上万个电视频道。”你正被信息时代这庞大复印机“克隆”,沦为吐出来的一叠复印件中的其中一件。你的生活被电视、网页、报纸的重复信息不断改写,不想在信息的汪洋中渴死,就得在信息的汪洋中淹死。

  作为E时代的流水线产品,你如同活在小说《我们》之中——穿“统一服”,以数字命名,住在玻璃房子里,以合成食物为生,通常的娱乐是四人一排行进。幸运的是,你活在信息极大繁荣的时代;不幸的是,你就在信息爆炸的现场。

  你不想做用Vista搜集信息的信息狂,但在因特网上的主页以每天超过10万页速度递增的地球,你基本避无可避,除非学习《银河系漫游指南》的读者,写信给亚当斯,获得该如何离开地球的重要资讯——“打电话给NASA(美国航天总署)。电话号码是(713)483-3111。记得同时间,向他们解释你从速离开地球的重要性。”(文/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