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天安门广场上的代沟

     来源:http://chinese.wsj.com/gb/20080604/chw145930.asp?source=rss

年,北京大学校方拆除了三角地的信息栏,很久以来那里都是学生们张贴社会和政治评论的地方。1989年春天,三角地曾帮助在北大这所中国最好的学府中把学生们的民主热情调动起来,学生们之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大规模民主示威活动。

Reuters
几个脸上贴着中国国旗的女孩子在浙江省温州观看奥运火
炬传递

如今,在政府血腥镇压了6月3日-4日的天安门民主运动19年之后,三角地只剩下几棵松树和一丛丛的青草,这清楚地反映出中国学生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北大法律系本科生王建斌(音)说,学生们好几年前、在信息栏被拆除前很久就已经不在三角地张贴政治性内容了。他还说,学生们张贴的都是些租房和考试辅导班之类的信息。


天中国的大学生不再组织民主抗议活动,他们做得更多的可能是支持国家的兴起,寻求在中国一党专政的政治体系内行得通的方法,而不是挑战这套体系。爱国主义
情绪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推动年轻人对政府提出批评,而如今很多学生认为,政府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取得了成绩,尽管尚有不足,但支持它的领
导才是爱国主义的最佳体现。

最近数月,西藏政治危机、四川大地震和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让这种情绪变得越来越强烈。学生们集会抗议外国对
北京西藏政策的指责。3月份西藏暴力反政府骚乱受到政府强力镇压。学生们也常常称赞政府在四川大地震中的反应。数千名北京学生成为奥运志愿者,参与奥运会
的后勤保障。他们把北京举办奥运会看作是国家的一大胜利。


生对政府的支持与天安门抗议活动中定格下来的中国学生形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那些画面仍留在很多西方人的记忆中。中国政府从未公布过在对抗议活动的镇
压中有多少人死亡,不过外部团体估计,死亡人数可能从数百名到数千名不等。奥运在即,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等国际组织再次发出呼吁,要求北京释放因参与天安门示威活动而被关押的部分人员,目前估计仍有130人在押。

从某些方面看,
利用奥运会的象征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重新定义中国因天安门事件而受损的国际形像。奥运火炬全球接力启动仪式等奥运活动都在天安门举行。在周二举行的一次
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拒绝回答有关天安门事件的一个问题。在外交部网站上发布的会议纪录上,这个问题也被删除了。

中国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1989年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似乎也不特别热切地想去知道。和很多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不同的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并不是特别地反叛、也不怎么公开批评政府,这是他们自己的经历和1989年以来共产党领导层积极影响并同化学生观点的综合产物。

Associated Press
1989年4月,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与警察展开言语
上的交锋


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领导层有时会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他们相信公众的批评有利于国家的团结。而如今,向政治发出的挑战并不受到欢迎,中国的
学校对天安门事件(在中国国内被称为“六四事件”)也几乎只字不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系大四学生杨林燕(音)说,我只知道每到6月4日,学校领
导就会有些紧张;6月4日组织的任何学生活动通常都会受到格外严格的审查。

实际上,中国所有大学都有与共产党领导的共青团相联的学生团体
和组织。目前共青团员据称已有7,500万人,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共青团员,这就使得反政府的激进主义立即成为禁忌,它同时也鼓励了对政府公开表示支持的行
为。北京科技大学理工科学生、学生会副主席任少鹏(音)说,中国国家治理得很好,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中国的年轻人常常把政府和国家两个
概念划上等号,他们也承认这种现象对西方人来说可能会很难理解。学生对政府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中国大多数年轻人都经历过的经济腾飞,这些年轻人都是在
30年前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群众对政府的拥戴在四川大地震期间达到了高潮,很多人都对中央政府调派部队和救灾物资、以及总理温家宝迅速赶赴灾区
的做法表示赞赏。

中国名校清华大学的大四学生许雪新(音)说,政府表现得很好,我希望外国人能看看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团结。


济繁荣在政府赢得学生支持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们的愤怒部分来自于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还有就是共产主义旧体
制的残留限制了年轻人的机会,比如在就业分配制度下,学生们在毕业后被分到了国企工作,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的个人偏好。

今天中国的学生们生活在国家相对富强的年代,而且由于高校扩招,现在大学生的数量也大幅增加。1996年至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增长六倍。

重点大学新建了一批体育场馆,部分奥运项目将在这些场馆举行,这样做也是为了增加大学生们的自豪感。教育部4月份表示,因食品价格上涨,计划提高学生补助。

《中
国的学生:为民主而战》(China’s Students: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的作者、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的讲师鲁思&8226;彻林顿(Ruth
Cherrington)说,中国的学生现在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有更多的经济理由来坚持当前的这种爱国主义。

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比他们的
父母有更多的渠道可以接触到国外媒体和其他信息来源。不过,很多人感觉他们的国家和政府在西方被严重地误解了。当奥运火炬全球传递在一些西方国家城市遭遇
抗议时,这种感情更是迸发出来了。这些城市的抗议令很多中国学生非常不安,他们举行抵制西方企业的示威和活动进行反击。

很多学生接受中国政府关于不受约束的言论自由可能产生不安定因素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在欧美大学校园里可能会遭到唾弃。

北京大学的王建斌计划7月份毕业后去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法学院继续深造。他不赞同民主和人权的概念全球适用的观点。他说,和西方不同,我们没有站在一个更高处去指出其他地方存在的民主和人权问题;你们有你们的价值观,我们有我们的。

Jason Leow

休谟太牛了

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3671
摘抄两段
…在休谟的人性论中,同情心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原则,即同情原则。同情原则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情感的共同性:人的情感的共同性是怎样形成的呢?是由
人类的联想能力生成的。休谟认为,由于人是感觉的人,感觉的天然本性形成了人的心理具有一种本能性的联想品质,正是这种联想品质,才把人的感觉印象与人的
经验性观念联系起来。在这里,休谟借助于心理学的联想方法,把同情行为解释为观念与印象的相互联结,“当任何感情借着同情注入人心中时,那种感情最初只是
借其结果,并借脸色和谈话中传来的这个感情观念的那些外在标志,而被人认知的。这个观念立刻转变为一个印象,得到那样大的强度和活泼性,以至变为那个情感
自身,并和任何原始的感情一样产生了同等的情绪。
”同情原则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广泛性:共同情感。“自然在一切人之间保持了一种很大的类似关系;我们在别人方面观察到的任何情感或原则,我们也可以在某种
程度上在自身发现与之平等的情感或原则。在心灵的结构方面是这种情况,在身体的结构方面也是这种情况。各种部分的形状和大小虽然有很大差异,而其结构和组
织一般都是相同的。各个部分虽然千差万别,而其间仍然保存着一种很显著的类似关系;这种类似关系,对于我们体会别人的情绪而欣然立即加以接受,一定大有帮
助。因此,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各人天性的一般类似关系以外,我们在举动、性格、国籍、语言方面还有任何特殊的类似,这种类似促进了同情,我们与任何对象的
关系越强固,想象就越容易由此及彼进行推移,而将我们形成自我观念时经常带有的那种想象的活泼性传到相关的观念上去。”
…对于第一个问题,休谟提出了明确的方案,那就是:人的自私的慷慨动力于理性的要求。自私是人的自然本性,自爱是生命自然存在的客观需要;而同情是人的社会
本性,爱人是生命向社会存在的客观要求。在自私与同情、自爱与爱人之间必然需要理性的调节。这种人间的理性不是来源于某种形而上的神圣观念,而是来源于人
的生存现实——即人更快乐和幸福的生活与存在的现实要求性——即每个人都必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而不得不在现实的生存过程中奉献出其自私的慷慨,这种自私
的慷慨就是同情心,就是共同利益感,或者说“公益”精神。人人要奉献出其自私的慷慨,这不是人的无私的品格使之然,也不是外部力量的强迫使之然,而是人与
人之间的一种“约定”。

“约定”不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本性的展开,而是人的生命向社会存在或者说是人的生命向他人谋求存在的一种需要、一种要求。约定虽然基于自私的
本性和自爱的原则,但约定的目标却是社会的本性和爱他的原则。约定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也可以看成三个基本的要求:一是约定的前提必须明确个人的自私本性
和自爱情感的合理性、合德性,这应该成为每个个人的基本权利,并且每个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二是约定必须是生活在这个共同圈中的个人的自利权利和自爱情感的
共同付出;并且是每个人在约定中的权利付出必须是等量的。三是约定的动机是自利与自爱,约定所要达到的目的仍然是自利和自爱。这样,以自利和自爱为起点和
归宿的公益精神和公共利益感的确立,也就必须需要一个中介机构来保证和维护。这个公共机构就是政府。

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85.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8D%AB%C2%B7%E4%BC%91%E8%B0%9F#.E5.9B.A0.E6.9E.9C.E5.95.8F.E9.A1.8C

按:和他的不可知论一样,他对因果归纳等意识领域的关联的理解一样。他的思想绝对是空前绝后的。应该说在历史长河中有过类似想法的人肯定不少,但能够表述清楚的人却只有他一个。在这么多问题领域他都是无可争议的里程碑。罗素说他是最重要的哲学家。此话不假。
“他的議論所證明的是
––我以為這證明無法辯駁––歸納是一個獨立的邏輯原理﹐是從經驗或從其它邏輯原
理都推論不出來的﹐沒有這個原理﹐便不會有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