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近日连观易中天品三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是的,波澜壮阔,英雄辈出,那个时代,是我最喜欢的时

代,这段历史,也是最引人入胜的历史。回想那个手捧三国演义陶醉其中的我,那个在电脑上的三国演义里实现自己的霸业的我;

其实是在和罗贯中笔下的历史人物们进行着交流的我,也是一个古往今来无数同样被这个时代感动的我。

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我觉得,中国不在于那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在于这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而中国人,则是在
这历史和文化熏陶下长大并被深深感动的一群人。因此,根据这个定义说,我一直是不觉得西藏人是中国人的,同理也apply到很多
少数民族。也许将来他们是,因为推广的汉文化,书籍和历史课程,但至少现在不是。而如果一个外国人从小在中国接触中国文化
长大,我也会认同他为中国人。因此,把一套上下五千年,一套四大名著扔给一个小孩,让他在学好语文课本之余常常翻翻。一个

中国人就这样形成了。

离题了离题了。。。。。。回到三国上。
中国的文化这么丰富,为什么我却对三国这么情有独钟呢?是一种英雄的精神,一种血腥味四溢的死亡崇拜。一如秋天赏红叶般的

死亡崇拜。这种英雄的气味,只能属于那个年代。一方面,只有冷兵器时代才能把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彰显,使得英雄得以出现,于

是才有了千里走单骑的关羽,有了长坂坡的赵云;而在那样的信息和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对人心和人性的猜度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战

略和战术,于是有了神机妙算的无数例子。另一方面,又由于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封建体制的独断,死亡,无论来自敌方还是内部,

使一个又一个的英雄倒下了。

还要感谢罗贯中和后世无数的说书者,学者,如易中天这样的人,他们从小说,传言或者历史里把这些英雄的很多言行挖出来,给

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气概,有聪明时亦有糊涂时的人物。当这么多的人物和情节放在一起的时候,三国,俨然

已经是一个永恒的世界,一个英雄的世界,这个世界将在一部分中国人的心里代代相传。

这个世界的独一无二的美,在于英雄的死亡,而且是大量的英雄的死亡。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忽然网上看到另一段战争岁月中的感慨:

人间五十年,与天相比,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梦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懊恼之情,满怀于心胸。
  ——织田信长

于是脑中出现的是大和剧《利家与松》里反町隆史的音容。
菩提者,大智慧之觉悟也。“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cause it’s too Factive to describe.(Factive = 佛教中的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