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到昌都,走进西藏

德格是四川最偏远的县之一,当然还有神秘的石渠,有空要走走看成都-马尔康-玉树-石渠-甘孜的环线,最好还能扯上炉霍,具体线路还待研究。

回到正题,德格是比较令人失望的县城,没有甘孜那种味道,有高尚的宾馆,周围却没有高山和草原,印经院是博物馆性质的参观,对我没有吸引力,我期望的本是一个活着的专门印佛教经文的传统的开工中的大印厂,结果却是一间小小的已经死亡的院子,何况还要收钱。本来打算在这里停留多几天的我,也就匆匆走人进西藏去了。

但是,仍然有很多虔诚的人们在围着这印经院在转:

印经院往山上走一点是佛学院,在这里我看到了此行最大的转经筒,几天前在新龙看到的那个被比了下去。

艰苦的自然环境给孩子的小脸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是佛学院的课本,漂亮吧。

著名的金沙江大桥,过了桥,就是西藏了。据说老外如果没有通行证就只能到这里回去了。

不过似乎查得不严,西藏的老外应该有一些是混进去的。

德格到江达的班车,司机是个略带羞涩的帅小伙,技术一流--其实每个常跑川藏线的司机技术都一流。

在狭窄危险的山路上会车是家常便饭。

从江达到昌都的路已经修过了,大部分是很好的路段,车速的限制在于车辆本身的性能。

森林也多了起来,这在以后的路段中更是感觉明显。

过了一片森林,进入一个非常窄的峡谷,转出来后回头一看,确实特别地窄。

昌都是西藏东南重镇,西藏的门户,从藏B的车牌号就可以看出。

强巴林寺是供奉强巴佛,即弥勒佛的寺庙。但我在这里看到的一个凶恶的多头的护法形象却更印象深刻。

 

 

 

敏捷为什么这么流行?

好久没有打开csdn的网页。

现在终于又回到了自由的程序员的心态,重新去上一些技术网站。

结果发现敏捷,SOA等概念充斥着首页,比以前更甚。

看到一个词BDUF,不知为何物,便觉自己落伍了。google之,找到下面的链接:

http://www.agilemodeling.com/essays/bmuf.htm

原来BDUF者,Big design up front 也。或称Big Modeling Up Front (BMUF),Big requirements up front (BRUF)。

简言之,就是做项目前设计,建模等工作要求比较高的指导思想,即过度设计。

为什么会过度设计,作者指出了人们普遍犯的几个挺有意思的错误观点:把软件开发当作建筑工程,忽视了软件项目的可被改变的特性(malleable)。结果就是只重视文档和需求的过度设计。这样最好的结果是做完项目,但代价过高;更坏的结果是做出了符合文档和需求的产品,但却不是现在用户需要的,并且不好修改。人们以为这是唯一的出路,是因为不知道敏捷开发的方法,组建团队时过于专业分工,不相信程序员可以建模和设计,或者被传统数据库设计必须先建模的理念羁绊太多。对程序员来说,这剥夺了程序员编程的快乐。因为告诉程序员他们只能按事先设计好的不能变的方案做,而需求却会经常改变。一方面会增加他们的难度,另一方面他们只是执行者。这无异于在说他们是低级的或者不重要的。结果是程序员经常有意或无意地不遵循设计写软件,最后的最后,不管是程序员的选择还是公司的选择,离开这样的团队就是结局。

显然这篇文章里有合理的分析:过度设计有弊端,业界有需求去改进它。但它是不是已经被找到了呢?

网上还有人说中国程序员技能比较低,而敏捷更需要程序员的才能。但敏捷需要的是更高的编程技术吗?是沉迷于技术的geek吗?中国程序员不是欧美程序员,浮躁是我们的特点,因为我们没有物质保障,不能专心搞技术;因为我们的IT业在高速扩展,人员走动很频繁。就这样,难道我们要走印度的路?要成为软件工厂的蓝领?成为CMM体系下的螺丝钉?也许工业化是一条道路,但条条道路通罗马。我相信除了工业化外,软件还有别的发展方式。就如同分工是社会的进步,但通才教育仍然存在。太多的问题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敏捷开发是什么?也许没有固定的答案。我暂时没有资格去发表评论。

参考和学习中:http://www.agilemodeling.com/essays/agileRequirements.htm